李想造车这十年
- 车来车网
- 2024-04-12
对理想创始人李想来说,2023年无疑是丰收的一年。
2月26日,理想发布2023年财报,全年交付新37.6万辆,成为第一年交付30万辆以上的中国新势力造企业,最后一个月更是交付了5万多辆,创造中国豪华品牌的历史。
2023年理想营收达到1238.51亿元,净利润118.09亿,业绩斐然。
从2015年创立至今,用时51个月,理想累计交付突破70万辆,也是交付量最高的中国新势力企。
型方面,理想L9自交付以来,蝉联大型SUV细分市场销量冠军,2023年12月单月交付量已超1.49万辆。
理想L8同样在细分市场中表现优异,不仅首个完整交付月即破万,还蝉联中大型六座SUV市场的销冠。
此外,理想L7也是理想旗下的流量产品,2023年12月单月的交付量达到2.04万辆。
李想其人
查阅料显示,李想,男,汉族,1981年10月5日出生于河北石庄,80后企业代表人物,现任理想创始人、董事长兼CEO。
按很多人第一次申报身份证时,大多使用农历生日当公历生日的习惯,李想大概率也是天蝎座,有着高敏感人群特征。
李想在高中时代就开始接触计算机和BBS,并对此产生浓厚兴趣。
1998年,还在上高中的李想就开始做个人网站,创立了“显卡”,最早的科技自媒体一。通过给IT类媒体供稿、运作个人网站,李想已经获得不错的收入。
出于对互联网和IT的热爱,19岁的李想决定放弃参加高考,选择创业,并获得了父母的支持。
2000年,创建泡泡网,成为中文IT最早的垂直网站一。
2005年,24岁,创建,垂直门户网站。2013年12月11日,在美国纽交所上市,巅峰市值150亿美元。上市两年后,李想卸任总裁,离开了一手创办的。
从和SEV到理想ONE
2015年,34岁,创建和。第一款产品SEV,是一台售价4万的低速电动,整备质量350公斤,可乘坐1-2人,续航约100公里,时速不超过45公里,其数据和应用场景和低速电动(老头乐)非常相似。此外还有一款中大型豪华纯电动SUV在研发。
一直以来,政策层面的宽松让低速电动一直游离在灰色地带,市场上流动着众多小作坊式企业生产的产品。和这些小作坊产品相比,和出品的SEV显然更精致。
李想当初大概率赌的是我们国会参照欧洲做法,出台低速电动改进后合法化的相关政策,不过最后却没能等到。
2018年,工信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《关于加强低速电动管理的通知》,其中就明确指出要设置过渡期,通过置换、回购、鼓励报废等方式加速淘汰违规电动在用产品。
各地区关于低速电动的监管政策趋于严格,一大批小作坊企业由此被淘汰,四轮低速电动市场规模开始急剧萎缩,SEV项目也在此时被李想叫停。
2019年,和更名“理想”,此时的李想因SEV项目停摆,外传已经烧掉了20亿,缺少金,无力继续负担中大型纯电动SUV研发,被动选择只能做一款技术难度没那么高的增程式。
在基于媒体的大数据,总结用户喜好以及对标用户后,理想发布首款产品——增程式中大型SUV理想ONE。获得市场好评后,陆续推出了L9、L8、L7,形成理想L系,涵盖中大型五座、中大型六座、到全尺寸大型七座SUV。
自建工厂也导致理想的最终交付时间比较晚,在造新势力“蔚小理”中,蔚来在2018年6月开始交付,小鹏在2018年12月开始交付,而理想在2019年12月才交付第一辆理想ONE。
从理想ONE在2018年10月上市到开始交付,理想花了14个月。
移动的
理想越来越高的销量完全来自于对市场调研的照单全收,无论是前的理想ONE型还是现在的L系,都精准圈定了中产庭生活用的综合需求。
李想曾在2023理想春季媒体沟通会上表示,早先做《》的经历使其观察到用户微妙的消费心理。
一般企业在销售辆时会堆砌很多参数,比如发动机马力多少,零百加速如何,智能驾驶系统等。
而理想从不会,而是一直给你灌输一种概念:这是一个移动的。
这个有大空间、大沙发、大彩电(三联屏和后排娱乐系统),空调、冰箱、KTV,应有尽有。这些原本存在于居场景中的物件,取代性能、操控、智能化,成为理想的关键词。
理想,所有的功能都围绕着这个故事展开。
这个故事足够直白,足够感人。
就像买房一样,谁会拒绝用相同的钱买更大的面积和更好的装修?
实际情况是,对于奶爸来讲,能让孩子、老婆同时不出声、安静坐的最好方式就是:一人一块大屏!
尽管一直被网友嘲笑只懂堆砌“三大件”(大彩电、大沙发、冰箱),是“蔚小理”中“最没有技术”的那一个,然而事实上却是,比起“技术”,消费似乎更愿意为冰箱和大沙发买单。
燃油时代持续多年的竞争已经充分证明,中国消费者更在乎大空间、舒适度、性价比,这套打法思路到了新能源时代也是有效的。
理想创始人李想是“蔚小理”三位创始人中,学历最低,也最接地气的一位,善用营销策略,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。
增程式混动
创业初,理想、蔚来、小鹏这三公司,都面临如何解决电池续航焦虑的技术路线选择。结果最情怀的蔚来选择了最烧钱的换电,最技术范的小鹏选择了技术难度大的高压快充,最现实的理想选择了最简单的增程。
和常规的纯电动、插电混动、燃料电池相比,增程式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有燃油发动机,但发动机却并不直接参与驱动辆,而是带动发动机给动力电池充电,再由动力电池驱动电动机。
此外,除了通过发动机发电,增程式还能供外部充电。
增程式技术自被理想采用起,便一直因“落后”而处于舆论风眼,即使在不少企跟进布局增程式型的今天,增程式缺乏技术壁垒的声音仍不绝于耳。
而这种被许多人视如敝屣的技术,却被理想玩出了花,并通过加大电池获得了更好的用户体验,轻松消除了用户的里程焦虑。
从技术角度来看,这不是什么创新,也没有什么门槛,但是理想的包装非常成功。
回过头来复盘理想ONE的研发、制造、交付,理想真心不容易。
当时国内能够找到、且愿意供货的增程器,只有东安的三缸发动机。
所谓增程式混动系统其实也只是在一般插电混动的基础上,把电池电量加大、把机械传动轴取消而已。
后面在理想ONE的基础上,根据客户反馈,逐步完善迭代出理想L系列,获得消费者认可,获得成功。
一心节约办厂的李厂长
在花钱方面,李想得很清楚。他敢花钱,却不想浪费钱。
他过去的三次创业经历都是靠融和估值发展起来的,公司都没有自我造血的能力,SEV项目更是因为政策原因惨遭腰斩。
于是李想提倡节俭,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,也为理想赢得了“抠厂”的“雅称”。
从研发费用来看,蔚来近三年的研发费用分别为24.88亿、45.92亿、108.36亿元,理想近三年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1亿、32.86亿、67.8亿,差距实在有些明显。
即使研发成本逐年走高,但理想一直保持着克制的投入节奏,研发费率常年低于10%,研发人员数量也是“蔚小理”中最少的。
李想曾公开表示,理想的品牌市场费用率只有0.6%,而主流品牌市场费用率是2-3%。与主流市场相比,理想在市场营销方面的花费确实偏低,但李想一手创办,对如何提高流量和操纵舆论如数珍,为理想带来了很高的关注量。
例如在新媒体主战场微博,李想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,发了11572条微博,远远高于李斌的377条和何小鹏的1477条。
除此外,2023年理想营销费用50%用在了小红书、抖音、懂帝等新兴媒体平台。
理想的大单品的产品思路也让其在生产成本上更具优势。第一代只有一款型理想ONE,换代型理想L7、L8、L9由于外观上高度趋同,内饰和内部配置方面也高度接近,从设计到硬件,本质上可以看作是一款型,也因此被网友戏称为“套娃式造”。
纯电动的理想MEGA
2024年3月1日下午15:00,经过多轮跳票,理想正式发布庭科技旗舰MPV——理想MEGA。理想创始人、CEO李想准时出现在MEGA发布会上,在讲完理想MEGA的各项优点后,希望理想MEGA将是理想下一个爆品,能够做到50万元以上销量第一。
接下来的事情大都很清楚了:外观与价格引起很大争议;销售目标应该也没达到预期;网络上理想粉丝与非粉丝相互争吵,以至于本来的朋友为此反目……
再后来过了11天李想认为被人有组织阻击,提出光明与黑暗说,同时增加L系列型款式并调整价格。
理想MEGA应该不是单一的MPV型,按理想一贯的“套娃造”风格,应该是有M系列的纯电动SUV、轿、MPV型的。
为什么理想的第一款纯电动型推MPV,行业人士大多不太认同。理由大致是:
1,MPV市场容量小,豪华MPV每年大约只有10万左右市场容量;
2,纯电动MPV不太符合实际使用场景;
3,理想MEGA实在太大太重了,用太大,商用跑不远;
4,坐7人还要放7个行李箱,必然要装大电池,进一步加剧了重量;
5,为了省电降低风阻,设计的外观引起争议。
理想2024年开局本来很好,一款纯电动MPV让局势看起来复杂了很多。
最后
理想的辉煌业绩,要感恩李想早年在打下的人脉源,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,这些人脉源都是油时代积累的,增程式是油改善型,可以赋能。
纯电动是全新物种,听原来客户反馈做出来的纯电动型,用原来的人脉源宣传纯电动型,稍有差池,便是万劫不复,理想MEGA的舆论风波已经敲响了警钟。
胜利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,仗需要一场一场地打,阵地要一寸一寸地夺。具有复杂电磁环境下打赢胜仗的能力,才是真的有能力。
文章来源:电商业研究